統文化藝術本是地區表達民族內涵及生活經驗的情感語彙,隨著時代的變遷,如何在維持傳統與銳意革新之間,建立具有堅實基礎、又能呈現多元的文化圖像,是傳統文化藝術工作者必須面對的重要課題。

袋戲在台灣民間有著幾乎被遺忘的長遠歷史,它來自民間,在鄉土的掌聲中成長茁壯,淬煉出最道地的民俗堅韌的生命力。在台灣布袋戲經過日據時代的「皇民化運動」遭改造成日本式的布袋戲,光復初期「二二八事件」發生後禁演,民國六十年代電視也禁演布袋戲的種種挫折,傳統布袋戲雖曾寫下不可一世的輝煌紀錄,但這一連串的政治變遷重創布袋戲的發展及保存。

 

問:許奶奶,做布袋戲也要不少技巧,您有否計劃將之傳承下去?

答:以前尚未結婚時,在娘家我是沒做過這種工作,後來,來到許家,開始跟嫂嫂學拿針,看著她如何做,不知就問,另一方法是將舊的拆了後,看其究竟再想法子做,而像現今他們在武生衣服上的鳥類或金魚圖案則是我自己設計的。而今,女兒也嫁了,媳婦也沒興趣,也沒人在學這個了。而設計戲服,還好有縫紉機幫忙,不過如今都是自己先設計好,再拿到中國大陸請人做,因為有刺繡技巧,看起來就比較漂亮。而戲服大部分漂亮的刺繡圖案是一塊塊的縫合上去的。

 

問:請問要如何將這項技術延續下去?

答:要年紀輕的人來學,延續我們的傳統文化

 

問:再請問洪叔叔,像布袋戲這種需要高超的演技,我們要如何將之傳承下去?

答:傳承上,現今各方面都有在做。如政府單位現今已有重視,也努力在做。在民間,商業化的布袋戲較多,而傳統的布袋戲則較少,大部分都是政府在推動。傳統布袋戲,由於語詞比較難聽得懂,小朋友接受度可能比較低,由於語言政策的關係,現今的小朋友對台語認識有限,困難度較高,這方面是必須解決的。演出也是視觀眾的接受度而定,演給大人看的和演給小朋友看的也有差別。所以可能要專為小朋友來編較簡單的戲情和演出語言。

 

今布袋戲的早期觀眾已凋零大半,年青人也因社會生活型態的改變,無機會接觸傳統精緻的布袋戲,傳統布袋戲走過鑼鼓喧天,走過萬人空巷的輝煌,仍堅持傳統方式的演出,堅持以此喚回群眾,群眾還會再回來嗎?

著台語在政治上受到壓抑,像布袋戲這類構築在台語上的本土藝術,也隨著語言的受壓抑而逐漸式微,雖然在本土意識抬頭時,台語再度受到重視,但布袋戲在多樣化的影視娛樂下被淹沒了,尤其在戶外演出的傳統野台戲再也無法恢復往日的生機。

 

 

問:請問傳統布袋戲如何傳下去?

答:布袋戲傳下去呢,現在許爺爺已經年紀大了,所以呢,我只有把我的戲演得很好,保持傳統的美,那農業時代現在延續下去的任務,就是交給我兒子許國良他去規劃,規劃及管理怎麼經營等,他比較有一套遠程的計劃

 

問:請問傳承者要具備那一些能力和條件?

答:第一個就是反應敏捷,第二個你的觀察力要夠,第三就是整個劇情你要去 了解,了解劇情,然後反應敏捷,注意在演出中有什麼細節。

 

袋戲寓人生於木偶的深刻意義,它講的是忠孝節義,談的是人生無常,如同另一場虛實難分的生命意境。台灣的布袋戲也像木偶演出一樣,無常而難測。

 

問:請問傳承者需要經過那些訓練?

答:助手要經過一段很長的時間慢慢去磨練出來,因為你適應各種不同場合的 演出,譬如說武打,武打就有很多武打的方式,走路就有很多種走路的方 式,生旦淨末丑各種方式都不一樣,你要慢慢的去揣摩。

 

感於傳統布袋戲文化已在時代潮流中漸漸褪色,那些揹著木偶走天涯的布袋戲師傳,也已在都市的各個角落中凋零,而這一切是藝術殿堂和學術研究怎麼也喚不回的傳統珍寶。而我們盡心想挽留住這些珍貴的傳統文化。我們想喚起主管機關、社區地方人士、企業團體對布袋戲這傳統文化的注意及重視,共同協助傳統布袋戲能再生,讓傳統的創造力再生,謀求布袋戲在傳統與現代、通俗與精緻、國際與鄉土的均衡發展中繼續再流傳民間。

 

問:請問未來傳統布袋戲的展望如何?

答:未來如何發展,就是要先像你們這些同學,假如你沒來接觸布袋戲,你對 布袋戲根本提不起興趣,你如果來接觸我們的布袋戲,你對布袋戲欣賞,你對布袋戲之美了解裡面的生旦淨末丑,裡面的操作方法懂得欣賞,懂得 欣賞,你就珍惜著布袋戲是大戲的縮影,所以念布袋戲小孩也不會學壞,還有,念布袋戲,除學漢文,學台語,了解閩南語母語的微妙,布袋戲的好處很多,不會教壞。

 

問:請問我們可以為傳統布袋戲做些什麼?

答:可以,現在有的學校,老師要講故事給學生聽,他光講故事很單調,他如果有學布袋戲,我今天操作木偶,用木偶講故事給學生聽,所以把木偶來 操作,把木偶來運用,都很靈活。